中国文明网主站 联盟网站


当前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临州大地尽欢歌


发表时间:2019-09-22    来源:  吕梁日报

    记者 刘子璇 

  这里是吕梁山脉向黄河晋陕峡谷的延伸地带——梁峁连绵,沟壑纵横;这里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片区县,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攻坚任务最重的深度贫困县——临县。 

  多年来,它一直在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它渴望崛起,渴望赶超,渴望以经济强县的新姿态迎接四方宾朋。70年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沧海一粟,但于2979平方公里的临县而言,却用发展镌刻下了骄傲与梦想,光彩夺目。 

  如今,放眼这片土地,楼宇挺拔、人气渐旺。湫水河畔的这座县城,血肉丰满、轮廓分明,“快速发展”的主旋律响彻整个临州大地。 

  从“只能步行”到“说走就走” 

  今年的农历七月初九,一场喜宴在临县大禹乡前大禹村举办,这里距离临县县城16公里。 

  村里的人平时大都外出务工,只有节假日或办事宴才会有难得的热闹。饭局过半,人们开始谈论起村子的过去,变化最大的,就是村里的交通。 

  说到交通,一位村民说,以前,去太原,那简直是“太远”,就是想去一趟县城也得小半天时间。从村子到沟口,就是218省道,怎么去?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去沟口,只能步行;再后来有了自行车,发愁的就是那段8公里石子路,骑车一路下来“人和车子都得散架”;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段乡间小路被硬化,颠簸一路的历史彻底结束;再到2003年,公交车开始运营,3块钱就能从村口坐到县城汽车站;再后来,公交车也很少坐了,家用小轿车一发动,即刻出发。 

  说到这里,前大禹村村民秦全深有感触:1995年的时候,秦全的母亲临睡前急患脑梗,等他费尽周折找了一辆三轮车把母亲送到县人民医院,已经到了后半夜。因为送医太迟,年仅62岁的母亲再也没能醒过来。 

  秦全猛吸了几口烟:“要是放到现在,我妈一定可以救回来……” 

  如今,从农村到县城,临县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太佳高速2小时可达省城太原,县城距离吕梁大武飞机场仅有30分钟车程。白文火车站建成通车,出行十分便捷。临县已成为了交通枢纽,成为连通中东部与大西北的重要通道,以前外出务工定居外地的人也越来越愿意回来看看走走,别的不说,回来一趟“挺方便”的。 

  “过去人们起早贪黑为吃饱饭,现在吃饱喝足还能四处走窜,农民增收,城乡卫生大有改善,日新月异我们临县面貌大换……”,喜宴临近结束,席间一人一句秧歌唱出了在场所有人的感受,也唱出了临县几十年来的新变化、大发展。 

  从“单一景点”到“全域旅游” 

  “碛口古镇风韵古朴、气派非凡,以前就来过一次。这次趁着古村镇大会的举办,我们全家又来到这里,让小孩看看非遗民俗文化表演,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古镇韵味。”今年5月24日,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朱雨铃在碛口古镇边逛边说。这一天的临县碛口古镇格外热闹,面临黄河的广场上,传统的伞头秧歌、黄河大喇叭和现代乡村“快闪”交替上演,40余位国内外文化旅游、遗产研究、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古村镇保护与活化。大会吸引了来自德国、意大利、荷兰、斯洛文尼亚及全国22个省市的800余名宾客参加。 

  从1999年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到2019年被评为“ 网友最喜爱的十大古村镇”,谈及临县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得不说说临县的碛口。近年来,临县县委、县政府将革命遗址、传统古村落、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科学整合,确立了以打造碛口古镇为核心、以沿黄河和沿湫水河为两带的“一核两带”旅游整体开发思路,不断加大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碛口古镇为代表的临县旅游产业、旅游扶贫均取得了喜人的发展成果。 

  张栓富是土生土长的碛口人,早些年跟人合伙运营碛口到离石的班车,2017年开始,他干脆留在村里卖旅游纪念品。张栓富经营的小摊,有各式各样的流行小商品,也有妻子和亲戚们做下的布老虎、花枕头和笸箩等各式各样的手工作品。“几块花布缝成各种形状,装进去秕谷,一个能卖10元。像笸箩、手提篮这些手工作品可以卖到20元到50元不等。”张栓富说,这些纪念品成本低,婆姨们做起来也不费事,现在的游客就喜欢这些以前的老物件,到了节假日,一天能卖大几百元钱。 

  “现在,作家、画家、摄影家都向碛口古镇、李家山村、西湾村涌来,拍电影、电视剧的剧组不知来过多少回了,北京、天津、内蒙古、太原等地美术院校的学生也来这里写生作画,冷落了多年的碛口古镇又重新活跃起来了。”80多岁的李老汉说。 

  碛口古镇更是吕梁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未来,临县还将继续依托资源优势,推进全域旅游,全面加快碛口景区综合开发,为旅游产业“强筋壮骨”。同时继续推进中央后委旧址、西北局旧址等红色旅游,及三交镇孙家沟村、安业乡前青塘村等古村落旅游发展,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从植树造林到生态脱贫 

  有一种脱贫叫“蜕变”。 

  临县,年均降雨量较少,且在时空上分配极不均衡。曾几何时,不毛的石山,漫天的黄土和山坡上的放羊人,这是人们最深的记忆。 

  如今,俯瞰这里的山川,你会发现群山梁峁之间出现了一片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木,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因为生态蜕变,昔日的黄土地披上绿装,焕发生机。 

  “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让我还清了外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是林家坪乡南圪垛村沙垣组农民刘崇贵逢人便说的一句话。几年前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不满40岁的刘崇贵全家生活陷入极度困难。2017年,南圪垛村成立了广林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揽了沙垣组四个山头上的造林工程,吸收他们夫妇两人进入合作社,不到一年功夫,夫妻二人就收入了23400元。同样,白文镇李家湾村的贫困户杜桂香和老伴每天跟着造林合作社上山植树,干了6个月就挣了3万多元钱,顺利实现了脱贫。 

  现在,村民们对于绿色的理解也有了不同,大家对树木和环境的爱护胜过金钱,因为“只有树木多,环境才能好,收入才能高。” 

  作为生态脆弱县,临县积极探索生态扶贫模式,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互促双赢。新一轮退耕还林以来,临县坚持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让贫困群众共享生态治理红利。2016年以来,临县累计造林98.6万亩、退耕还林78.6万亩。仅2018年,就发放退耕还林补贴2.9亿元,涉及贫困户5.6万户15.5万人,户均增收2388元。313家合作社完成造林56.5万亩,涉及贫困劳动力0.9万人,人均增收8137元。 

  事实证明,临县将扶贫之路和生态之路并为了一条路。 

  如今依托旅游扶贫,好风光、好山水渐渐成为临县一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开放、包容、自信、自强,今天的临县是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新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今,一个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发展步伐越来越加快、生态环境越来越宜居、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的崭新临县,正崛起在三晋大地! 

山西省吕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邮编:033000 电话:0358-8231125  E-mail:llswmb@163.com

/*统计代码*/